书画鉴定的官司怎么打(书画鉴定视频)
王季迁:我买的第一幅画就是赝品
王季迁买的第一幅画确实是赝品。初涉收藏遭遇赝品:王季迁在16岁时,出于对书画的热爱,央求母亲花费500大洋购买了一幅署名“王石谷”的山水画。然而,这幅画后来被证实是赝品。深刻教训:这次购买赝品的经历给了王季迁一个深刻的教训,使他意识到在书画收藏领域需要更加谨慎和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
和所有的藏家一样,王季迁也“缴了学费”。他曾对人说:“我买的第一幅画就是赝品。”当时他还是16岁,央求母亲花500大洋给他买了一幅“王石谷”的山水画,后来才知是赝品。“这件事很有好处,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
识别办法很多,最关键的是学会和看懂笔墨。杨石朗先生在强调笔墨重要和赝品时笑曰:“似我三分难以欺世,学我七分无须盗名”。而老贩子随师看望徐邦达先生时,他在谈书画鉴定时也反复强调从笔墨功夫高低判断的重要。王季迁先生亦为此见。
侯士泰是其时美国著名的德裔犹太古董商,藏有《朝元仙仗图》,但他以它存有怀疑,被王己迁用几张明清画换去。王己起诉王季迁。在法庭上,双方及其律师们试图给那些如坠云雾之中的法官们解释如何鉴定中国画的赝品。成为是一场书画收藏的著名官司。
鉴定界二三事:大师谢稚柳、徐邦达的怼
〖One〗、谢稚柳先生与徐邦达先生皆是西泠印社中人,又都是名流大家一代风采,著作等身,但一遇到意见分歧,各执一词,有时很难协调圆融,这是民国以来知识分子的性格,是优点也是缺点。曾听人说,在198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巡回鉴定历时8年,其间谢、徐二老时起意见纷争。
〖Two〗、在品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徐邦达指出乾隆认为是真迹的子明卷是假的。这令在场者都大吃一惊。徐邦达经过仔细考证,发现乾隆御笔题跋多次的真迹上的题款不合元代的规范,实为后人的仿作。而被乾隆判为赝品的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才是真迹。这一翻案震动了书画界,被打入冷宫的伪作得到了平反。
〖Three〗、徐邦达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是艺术史界的学术泰斗,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一生更是贯穿于新中国的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博物馆藏字画的一级品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的三级品及借鉴品全部经过徐邦达的鉴定。徐邦达把书画视为一生的挚爱,把鉴定视为技术和品格的考验。
〖Four〗、然而,《簪花仕女图》的真伪之争始终未息。1958年,两位书画鉴赏界的泰斗谢稚柳和徐邦达对画作的年代提出了质疑。谢稚柳提出,发髻与敦煌壁画中的相似性可能暗示其为五代南唐时期的作品。他认为辽博藏本的发饰与南唐时期的习俗不符,且与唐代壁画中的差异明显。
〖Five〗、徐邦达参与的这一古代书画鉴定工作,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书画普查,前两次分别在北宋宣和年间和清乾嘉年间,留下了研究传世古代书画必不可缺的借鉴文献《宣和画谱》与《石渠宝笈》。
为何假拍成为利益链
〖One〗、从造假到拍假、假拍已经形成一个利益链,是艺术品市场的一颗毒瘤,其中各方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造成市场虚假繁荣的假象。老王说没有买卖就没有假货暴利,但现在拍假和假拍的违规违法成本却很低,所以艺术品市场打假出现越打越多的怪圈。
〖Two〗、二是文物艺术品鉴定本身与鉴定结论的利益导向太强,许多人盲目崇拜专家和证书,没证书的不买,专家不认可的不要,走向了一个极端,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正是鉴定能够决定市场导向的根本原因所在。
〖Three〗、征收方会通过一系列的关停和处罚手段向养殖户和企业主施压,当事人无法承受这些举措带来的损失和压力时,很可能就会被迫同意关停方的搬迁要求。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拆迁人承受的损失很难得到弥补,这对当事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Four〗、其中包括:一是回扣(也称返点,是指在影视剧买卖过程中,卖方为了和买方具体经办人保持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从本已属于自己的利益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给予买方,买方在账外暗中收受卖方的现金。) 二是变相领取劳务费。
〖Five〗、来防患于未然。 穿裙子要穿安全裤 如果穿着短裙,走楼梯的时候在某个角度是会暴露的很彻底的,所以穿裙子一定要穿安全裤,不管是短裙还是长裙。 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 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坐着的时候,如果你有书本或者包包手提袋,就双腿并拢歪到一边,把你带着的东西放在腿上。
苏敏罗的事件争议
〖One〗、而另一位业内人士听说苏敏罗已经再次上诉,他建议说,如果此次上诉,苏敏罗能与翰海协商,共同对委托人萧富元提出上诉,那么胜诉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对此,北京某知名律师也指出,苏敏罗的第一次上诉在技巧上出现偏差,将萧富元列在拍卖行之后,那么拍卖公司必将抵消委托人大部分的责任。
〖Two〗、赵旭支持拍卖公司的立场,认为不应因拍品真假问题而责难拍卖行,如翰海在苏敏罗事件中的表现。藏家顾大希认为鉴定古玩是藏家自身能力,拍卖行不应全责。专家们指出,虽然拍卖法有免责条款,但不应被滥用。法律应加强对艺术品注册管理,拍卖法的修改刻不容缓。拍卖公司宣传时应确保真实,避免误导消费者。
〖Three〗、于是,苏敏罗没有任何质疑,于当年12月11日以230万元的高价将《池塘》成功收入囊中,并按约支付北京翰海23万元的佣金。之后,苏敏罗频频听说该幅作品存在瑕疵,终于在一次偶然机会经吴冠中亲自鉴定为赝品。
〖Four〗、苏敏罗是一位因艺术品真伪争议而引发公众关注的人物。以下是对她的简介:新闻影响力:苏敏罗女士在2008年因其涉及的新闻事件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荣登前十人物之一的榜单。艺术品购买经历:2005年12月,苏敏罗女士从翰海拍卖公司以253万元的高价购得一幅署名为吴冠中的《池塘》油画。
〖Five〗、苏敏罗女士在2008年以其独特的新闻影响力荣登前十人物之一的榜单。2005年12月,一场引人关注的事件发生了。苏女士以253万元的高价从翰海拍卖公司购得一幅署名为吴冠中的《池塘》油画。然而,这幅作品经吴冠中本人鉴定后,被证实为伪造品。
傅申:鉴定有时候就是瞎子摸象
尽管傅申自己也说,“鉴定有时候就是瞎子摸象,看谁摸得最完整”,但他“鉴目之准、学问之深、见解之独到”,仍然获得了学术界的推崇。
当年用17万“骗画”,以8700万转手的鉴宝大师刘岩,后来怎样?_百度...
当年以17万骗画转手就卖到8700万的鉴宝专家刘岩,后来退出了文物圈子,跑到香港发展。名噪一时的鉴宝大师十几年前,鉴宝类的节目曾经名噪一时。把老百姓手中珍藏的文物拿出来,让专家鉴定是真是假,并让老百姓在鉴定文物的过程当中学到关于历史的相关知识。
然而,2009年,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节目中,刘岩的行为却引起了争议。朱云带着家传的《嵩阳汉柏图》来到节目,希望得到鉴定。刘岩告诉朱云,这幅画仅值几万元。然而,事后刘岩却以17万元的费用买下了这幅画。不久后,朱云发现这幅画以8700万元的费用被拍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万“骗人的画”曝光后,国内鉴宝行业口碑大跌,鉴宝节目纷纷停播,北京刘岩鉴宝过程中的骗人行为,让人不再信任,从此刘岩在文物界也消失了。明朝的童书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思是人人都喜欢财物,而仁德之人只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获取财物,坚决不收非法所得。
这下轮到朱云傻眼了,没错,当年他的确是自愿,因为他觉得自己这幅画不值钱,有了机会就想立刻脱手,可是自己之所以如此,不还是因为刘岩骗自己这幅画是赝品吗?但是,朱云没办法提供确切的人证物证,刘岩咬死了当年的自愿两个字,最后朱云无奈败诉。
徐福的胆子也是够大,欺瞒了一次还不够,还回去骗第二次,像他一般的人还是少有,但是也不乏有人这样做,一位叫刘岩的鉴定家也是如同他一般“恬不知耻”,他告诉别人的藏品是假画,还“好心”地告诉别人可以17万收购别人的假画,转身又将画卖了8700万。
标签: 书画鉴定的官司怎么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